把小事干好 卫哲的人生,从一开始就像是计算好的。他喜欢掌控的感觉,高中时就迷上谍战和悬疑类的书,并通过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来解读人心。 1992年,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的他,因为看了一部电影《华尔街》,对投行产生浓厚兴趣。当时,中国还没有投行,沪深股市成立不到两年。卫哲因为一次翻译任务,争取到去万国证券实习的机会,管金生点名要见见这个年轻人。 这一见,卫哲成了管金生的秘书。

就当财务顾问 环顾全球,财务做得最好的要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,其中就包括普华永道。卫哲决定跳槽到永道,学习有关知识,弥补自己的短板。 看到卫哲来应聘,永道的人一开始很犯难:给他个高职位吧,他在财务上还是新手,给他个低职位吧,人家毕竟是副总,一度管着二十多人,有秘书,有司机。然而,卫哲一上来却提出:“给我一个尽量低的职位,就当财务顾问吧!” 这样一个决定,让他一夜之间从副总变成“小兵”。但卫哲却不觉得委屈,反而认为自己占了便宜,不但“免费上MBA”,还是带薪的,“有30个老师可以教我”。 卫哲把新工作当成学习的机会。他的每一次跳槽,最初都是减薪的,但很快他的薪水就会随实力的提升而不断上涨,最后远超上一个东家。

给我加点任务吧 永道的工作经历告诉卫哲,合规很重要,无论做什么事,晚上要睡得着。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另一个短板,对执行力关注不够,同时也缺乏管理大团队的经验。 于是,他毅然离开永道,加盟了做建材零售的百安居。在那里,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行业,未来还可能管理上万名员工。这符合他的口味。 刚到百安居,卫哲并没有一飞冲天,而是抱着学习的心态,从自己最擅长的财务经理做起。别人能少干一点是一点,他却每年跟老板提要求:给我加点任务吧! 在这种近乎“自虐”的主动请缨中,卫哲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。当时,整个百安居有12个部门,卫哲一人就分管了9个!后来当CEO一职出现空缺时,公司上下除了卫哲,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选,老板只好让他来代理。

这一代理,卫哲就没再“谦让”过,不但把代理干成了正职,还成为百安居在中国的灵魂人物。2002年,32岁的卫哲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。 在其治下,百安居迎来高速增长期。从1999年到2002年,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,卫哲上任后,短短四年开了46家,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。 不仅如此,2005年他还主持收购了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,将百安居的营业额从一年前的23亿提升至50亿。在他接手前,这一数字仅为3亿。 凭借这一成绩,卫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。但他并不甘心照搬西方模式,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执行人,而是希望做出更多本土化的东西。 为了说服英国老板,允许在中国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,他带对方去全国各地参观不同家庭的装修需求。他还一改百安居传统的DIY模式,提供设计、装修一条龙服务。 这些改变得益于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。卫哲说,在万国他学会用望远镜看国外,在百安居他学会用显微镜看客户和产品。这为他日后跳槽阿里打下了基础。
这家伙真敢吹 2001年,哈佛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,卫哲受邀出席。 会上,他第一次见到了马云。这个小个子的中国男人语出惊人地宣布:要把阿里做成全球最大的贸易网站。此时,阿里刚成立两年。 卫哲心想:这个家伙真敢吹,长得像外星人,说话更像外星人,太不靠谱! 不过,马云精湛绝伦的口才还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。在返程的航班上,两人机缘巧合地坐到了一起。一交谈,才发现对方都是金庸迷,还喜欢下围棋。等到下飞机时,两人已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 此后的几年,卫哲带领百安居成就霸主地位。马云对这个朋友刮目相看,虽然他一直对职业经理人很排斥,但还是极力想拉卫哲入伙。他说,卫哲改变了他的看法。 卫哲一开始并不感兴趣,马云则展开了个人的魅力攻势。 “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?花多长时间?雇多少人?”马云问。 “4000万美元,1万名员工,用时三年。”卫哲回答。 “我只要五台服务器,不需要增添人手,三个月搞定!”马云很坚定地说。 卫哲被打动了,事后马云也用行动证明自己所言非虚。这促使卫哲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,他开始相信,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 经过慎重考虑,卫哲决定接受马云的邀请。2006年11月,他正式加盟阿里巴巴,出任公司总裁兼CEO。

赚钱不是目的 随着利润的增长,卫哲和马云的关系不断升温,尤其是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,两人更是进入“蜜月期”。但此后,双方在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。 在阿里,大家开会时很随意,喝茶、嗑瓜子,甚至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事,但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的卫哲却很难接受,他习惯的开会方式是正襟危坐。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,卫哲也非常注重仪表,头发常年纹丝不乱,衣着更是常考究,被称为“阿里最会穿衣的人”。与之相比,马云则显得比较随意。 如果说,这些习惯还不足以影响两人关系的话,那么价值观上的差异则是致命的。

卫哲常年受跨国公司文化的影响,不管做什么事情,永远将盈利放在第一位。但这种做法在阿里内部引起了争议,因为阿里人把价值观看得比业绩更重要。 一次高层会议上,有人跳出来唱反调:我们对利润没兴趣,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。卫哲怒道:如果今年你的面粉卖得不好,年底扣你分红。 结果,卫哲说到做到,年底给这个高管的分红最少。对方一生气,直接找马云告状。 虽然事后,马云为了维护卫哲的领导地位,把这位高管挡了回来,但这件事却暴露出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卫哲为了提高盈利,推出了大量的增值服务产品。这些产品虽然赚钱,但对B2B业务帮助不大,马云开始对卫哲过分强调业绩的做法产生了担忧。 一次,他找卫哲喝茶,意味深长地说:“赚钱只是一个结果,它永远不是一个目的。我真正的目的是创办一家由中国人创办,让全世界骄傲的伟大公司。” 可惜,那时的卫哲“执迷不悟”,并没有把马云的话放在心上,依旧在业绩为王的道路上狂奔。而这也注定了他跟阿里渐行渐远。
引咎辞职 2011年1月22日,马云无意中翻看到一封邮件,内容看上去无关痛痒,就是几个老员工在讨论晚上吃什么。但其中一句话引起了马云的警觉。 创业元老蒋芳在邮件中抱怨:“他妈的,还在看一个案子,可能个别员工涉及到欺诈问题。”马云立刻打电话过去问:“到底出了什么事?” 蒋芳告诉他,阿里内部有员工参与欺诈,她正在调查。马云之前并不知情,蒋芳的话让他感到震惊。他连夜召集公司高管,在公司旁边的一个酒吧开会。会上,马云痛斥了公司内部为了短期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,并决定在内部启动专项调查。

收红包的雷锋 卫哲口中的受益匪浅,是指他在阿里学到的重要一课:再小的组织,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,“不能被业绩所绑架,放弃做正确的事!” 回顾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,卫哲说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,一个是管金生,打开了他的战略眼光,让他长骨头;另一个是马云,教会他价值观,让他长脑子。 从阿里辞职后,卫哲选择重回老本行。2011年4月,他和以前普华永道的同事朱大铭合伙创建了嘉御基金,主要做互联网、电子商务、消费零售和B2B四个领域的投资。 这个创业决定,一方面是卫哲的理想,另一方面也受到杰克?韦尔奇的影响。当年韦尔奇从通用电气退休后,加入了一个由很多CEO加盟、主要靠运营驱动的基金。 卫哲对这家基金作了研究,深受启发。他说,中国优秀的企业并不缺钱,但缺乏帮他们运营的团队。而运营恰恰是卫哲的优势,他拥有十多年行业高管的经验。 嘉御基金成立后,受到众多大佬的青睐,马云成为第一个投资人,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两人矛盾的猜测。马云之后,李泽楷等商界大佬也纷纷加入。

卫氏跳槽学 十年时间从小秘书做到跨国公司总裁,卫哲火箭般的升职速度,以及几次教科书级别的跳槽经历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,有人甚至将他的经验总结为卫氏跳槽学。 在2005年出版的《金领》一书中,卫哲向人们披露了自己的职场心得。在书中,卫哲将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三张财务报表:资产负债表、损益表、现金流量表。 卫哲认为,在开始工作的前十年,要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,不要太在意薪水和职位的高低,而应该努力工作,拿体力换经验,把资产做大,把负债做小。 很多人刚开始工作,就把眼睛盯在损益表上,生怕公司亏待了自己。卫哲则相反,他在40岁之前的每一次跳槽,都是减薪的,每年考核都要老板给自己加任务。表面上看,他吃了大亏,但实际上,他通过不断弥补短板,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。 那个时候,卫哲工作很拼,升职也很快。有同学问他:你为什么升得那么快?卫哲回答说:我每天干14—16个小时,干三年就相当于别人干五六年!

核心提示:卫哲做事认真,精明能干,他从管金生的小秘书做起,3年干到万国证券副总经理,却在327国债事件中,因为老板入狱,事业跌落谷底。 丨本文小编中国ACCA考试网·汐鸢沐雪,转载自21财经汇,原作者:华商名人堂·张静波。
